老虎机线上

【学习强科】新媒体系组织开展第七次“学习强科”业务研讨活动

发布时间:2024-10-03 22:17点击:


9月30日,新媒体系组织召开第七次“学习强科”业务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新媒体系党支部书记牛耀红副教授主持,叶妮副教授领学习近平总书记“切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思想”系列论述,赫中华副教授进行“坚守初心使命,挺膺担当奋斗”的分享,院长汪文斌,院长助理、办公室主任范晓莹,新媒体系全体师生参与研讨。牛耀红书记就“教育强国”背景及其对本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阐释。

领学人和分享人发言

叶妮副教授以2024年9月26日《习近平给中国传媒大学全体师生回信》为导引,串联2023年9月15日《求是》杂志《习近平: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2024年9月9日至10日《习近平全国教育大会报告: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等文献,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思想”的系列论述、战略规划、学科启示等问题。她指出,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指导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的系列纲领性文献,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这一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响应党的号召,“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努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需要:坚持“入脑入耳入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应对智媒时代要求,培养具备全媒介素养的高素质人才;积极参与智慧教育,鼓励个性化、互动式、沉浸式教学,兼顾“引进来”和“走出去”策略,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利用生成式AI教学赋能新媒体教育建设,建构政、产、学、研联通的“大课堂”“大平台”,以“教育数字化”这一我国教育发展新赛道为重要突破口,拓展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

赫中华副教授认为,首先,“坚守初心使命”,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领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其次,要“挺膺担当奋斗”,关注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传媒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将“价值对齐”理念贯穿传媒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人工智能素养” 为支柱设计传媒人才能力素养体系。

与会师生代表发言

讨论环节中,与会师生代表结合所学内容积极开展研讨。杨琳教授以《山花烂漫时》张桂梅校长故事娓娓道来,提出“再苦都不能苦教育,教育的担子太重,需要大家共同承担”,坚持教育强国战略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统一,要把教育放在首位!至于“培养什么人”,是品学兼优、积极乐观、全面发展的“全人”。黄蓉副教授提出教育者的责任不仅在于“教书”,更在于“育人”。有价值的教育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人文关怀的培养。教育者应当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将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融入教育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刘焕副教授关注教育公平、生成式人工智能战略对教育的影响。张立教授坚持教育要以人为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张媛教授认为,新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关注学生差异性,明确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确定人才培养计划。沈霄副教授指出,教育不仅是授业解惑的过程,更是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作为大学老师,我们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这既是无上崇高的荣誉,也是使命在肩的责任。

陈强教授表示,要坚定不移地突出办学特色,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结合西安独特优势,前瞻性布局并以微短剧为原点切入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新型文化业态便是我们的特色之一。今年6月以来,我们系在学院的信任和支持下,加快推进包括微短剧在内的新型文化业态研究和产教融合发展。包括:揭牌成立中广联合会微短剧委员会、中广联合会微短剧研究与评价基地;正式发布微短剧传播与应用评测体系并在第十一届丝绸之路电影节发布首期评测结果“十大文旅微短剧”和“十大文旅知名度提升案例”;在重要期刊组织专刊发表微短剧系列研究论文,推出微短剧系列咨询报告,呼吁打响“西安微短剧之都”“陕西出品”等微短剧品牌,产生实质性政策影响;组织编写著作《新型文化业态发展趋势研究》;把新型文化业态作为“国之大者”的研究项目等。

博士生刘胜华认为,结合总书记教育强国的论述,争做高素质新闻传播预备人才。博士生饶金涛说,博士生正经历受教育向施教者转变的过程,在跟随导师学习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博士生张扬一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行路人”。博士生李彤钰表示,作为未来的人文研究者,要明晰“规则”与“个性”的冲突和平衡,找到自己的生长点。

汪文斌院长发言

汪文斌院长以“立德”“特色” “创新”三个关键词,充分肯定了新媒体系本次“学习强科”的时效性、讨论氛围和活动效果。他指出,“德”是教师之本,能够言传身教,德才兼备之人,才是真正的好教师。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立足陕西的区位优势和西安交大的学科优势,将新闻传播经典理论与新闻传播前沿实践紧密结合,找准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的弥合点,才能有针对性的布局。另外,“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勇于创新,学会“借势”,半年来,我院通过“丝路繁星”微短剧高质量发展大会活动、筹划空间媒介实验室等,未来,将继续以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为着眼点,夯实科技与人文的整合,打造“微短剧+AI”“微短剧+文旅”“微短剧+科普”等“微短剧+”系列,聚焦“智能时代的传媒变革与社会发展”学科凝练方向,瞄准关键突破口、精准定位、创新发展、辐射全国。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本次“学习强科”讨论,与会师生结合自身经历畅所欲言、建言献策,结合我院办学特色和如何培养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热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问题。未来我院在学科凝聚方向“智能时代的媒介变革与社会发展”,不断布局新型文化业态研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文字 叶妮

图片 赵汉卿

热文推荐